皇家寺院少林寺

少林寺地处中原腹地嵩山地区,交通发达,环境优良,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潮之际——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大师,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并“公给衣供”。作为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寺不仅在佛教和武术界具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社会上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一直以来,其宗教地位、政治地位都来源于封建王朝的赏赐和崇敬。

隋文帝时期,大兴佛教,少林寺的慧远大师是当时召入西京长安的“六大德”之一,他在洛阳开讲,门庭若市,名震朝野。这一时期,隋文帝赐予少林寺土地一百顷,使少林寺也一改“周武灭法”之后的衰落,再次兴盛起来。

众所周知,“十三棍僧助唐”的故事,在平定王世充的战争之后,少林寺继续成为皇家寺院。之前,少林寺受到封建王朝的崇敬,仅仅局限在佛教范围之内,而这一次少林寺从单纯的宗教场所走向了社会,走进了政治舞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褒奖少林寺,甚至要授僧人官位,但由于寺僧“唯求出家,行道报国”,而未取官职。但少林寺的昙宗法师,还是被封为明显具有军事职衔的“大将军僧”。可见,唐王朝给予少林寺的待遇,已远远超过了“行道礼佛”的范畴,这对少林寺由佛教寺院走向社会舞台,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曾到少林寺巡幸,并立碑、礼佛,当时的少林寺金碧辉煌,宛如人间仙境,如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记载:“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巍为圣殿。二室迥合,八浴潺缓,地中贝花,门连石柱。妙楼春阁,府映乔林,金刹宝玲,上摇清汉。法界幽幽如彼,皇家之福应如此。”碑文中感慨,皇帝住的地方也不过如此。

北宋时期,少林寺社会地位的显赫,来源于官吏的颂扬和帝王的封赐。如黄庭坚、蔡京、苏轼等名人,多次为少林寺题诗、书丹。宋王朝更是开辟了对少林寺住持封赐的先河。

元代建立后,为了利用佛教巩固统治,开始给名僧封爵,对于禅宗祖庭少林寺,元朝理所应当地放在了首位。少林寺住持福裕大师为元王朝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都僧省的“都总统”,总领天下释教。之后,福裕大师又被赐予“光宗正法”之号。去世后,他还被封为“晋国公”。福裕大师所获得的这些荣誉,正是少林寺享有特殊待遇的缩影。元代少林寺住持的赐封,开始制度化,规模化,如福裕、灵隐、足庵、中林、古岩等住持,皆承蒙元帝王的封赐。

明王朝建立后,在政治上仍然大力支持少林寺。如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省府设立的僧纲司,其都纲(总领)一直由少林寺僧人出任,在县府所设的僧会司官,则均由少林寺僧担任。嵩山几十所寺院及僧人的纷争,都在少林寺里打官司。明王朝时期的少林寺僧兵,实际上是明王朝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而且明王朝沿袭了之前对少林寺住持的任命,并颁发了“钦依”公文。明王朝对少林寺的修建也是倾尽全力,徽王府、周王府等多次出资兴修少林寺,慈圣皇太后甚至拆伊王府殿材,建少林寺千佛殿。

清王朝时期,虽然少林寺的地位大不如前,但从清初对少林寺的修建来看,仍然对少林寺十分重视。清初时期的海宽禅师,也受到了清王朝的“钦命”,康熙皇帝为少林寺亲书匾额。雍正皇帝虽对少林寺不满,但也出巨资重修少林寺。乾隆皇帝巡游少林寺,写诗题匾,并敕令大修寺院。清代县府所设的主管全县僧人的僧会司,也是由少林寺僧人担任。

从隋唐到清末,少林寺与封建王朝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也一直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