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林学”的思考

◎杨曾文


一、探讨“少林学”的意义

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少林寺具有重要地位。仅从佛教来说,它是中国禅宗的祖庭,并且在元代以后,又是禅门五宗中曹洞宗的祖庭。同时,在中国佛教的禅学史、律学史上,少林寺也有重要地位。此外,众所周知,少林寺又因武术闻名于世,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虽历经兴衰毁建,然而至今寺内仍收藏十分丰富并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献、碑铭、艺术品。

对于少林寺的历史、佛教、禅宗、武术及寺内现有文物,在过去特别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教内外学者已进行很多研究,取得可观的成果。在少林寺已广为中外所知的今天,面对新时代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形势,有必要将关于少林寺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以利于适应时代对少林寺的各种历史的、文化的丰富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让少林寺在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聚集教内外学者共同围绕“少林学”进行探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如果对“少林学”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甚至取得大体一致的见解,有助于开辟新的学科领域,便于集中力量对有关少林寺的问题,展开深入且持久地考察和研究;

(二)可以帮助已经成立或准备设立的“少林学”研究机构明确研究方向,设置课题,制定相关规划;

(三)对少林寺今后适应新时代,加强教团自身建设、文教事业建设和寺院景观建设,乃至对少林寺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今后进一步开发嵩山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关于“少林学”的思考

何为“少林学”?笔者简单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

所谓“少林学”,是关于少林寺的学问,是旨在客观地真实地考察、研究和诠释有关少林寺的历史、佛教(包括禅学、禅宗和律学)人物、文化和武术及文物的学科。“少林学”的内涵是由它自身的历史,以及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的真实贡献和地位、影响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少林学”的考察和研究必然离不开这些基本方面。下面,大体按照历史的顺序进行说明。

(一)少林寺的历史

少林寺成立于何时?在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佛陀传》中明确讲到:“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可见,少林寺是在北魏孝文帝从恒安(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后特为佛陀禅师建的。北魏迁都洛阳的时间,应是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然而从情理推测,少林寺不可能在当年建造。

然而,在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中明确记载:“二十年(按:太和二十年)……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按:即佛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按:北魏孝文帝)所敬信。昭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可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从代郡(治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后的第三年。

少林寺第一任寺主是佛陀。那么,佛陀是谁呢?《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慧光传》记载:“会佛陀任少林寺主,勒那(按:勒那摩提)初译《十地》,至后合译。”这不仅明确地讲佛陀是第一任寺主,而且还说他曾参与翻译《十地经论》。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佛陀扇多曾与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合作翻译佛经;再据北魏宣武帝时待中崔光为《十地经论》写的序,参与翻译《十地经论》的三位译者是勒那摩提、菩提留(流)支、伏(佛)陀扇多。据此可以确定,原来作为少林寺开山的佛陀,就是著名的翻译家——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少林寺在后世历经多次战乱,焚毁多次,后以经历多次修复。这在少林寺的一些碑文可以多少地了解一些。对此,今后可以专门进行考察,特别应注意少林寺的历来的规模、寺院布局样式及相关历史资料、人文传闻等。

历来正式担任少林寺主或住持(住持名称起源于唐代禅宗百丈怀海建禅寺之后)者有些什么人?考察这个问题,并非容易,因为有些传说并不一定真实。这应作为今后“少林学”应当考察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少林寺历史上,也应研究考察,什么是少林寺的大事,然后加以确定。

(二)少林寺与佛教禅学、律学、地论学

少林寺与中国佛教的关系,应结合历史事业加以阐释。少林寺与中国佛教的禅学、律学及禅宗皆有关系。关于禅法下面专讲,这里仅简单地就少林寺与禅学、律学的关系进行说明。

作为佛教三学之一的禅学,在佛教修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汉译经典中有很多禅学经典,自古有不少精通禅学、禅修卓越的高僧。禅学有大小乘禅,小乘禅有“五门禅”,至于大乘禅,既有传统的念佛、观实相及诸宗提出的禅法,也有禅宗所阐释的禅法。唐代的道宣在《续高僧传》“习禅篇”的“论”中,将当时盛行的禅法归为二类:一是龙山云门寺僧稠提倡以四念处、十六特胜为代表的小乘禅法,一是以菩提达摩以“壁观”为代表的大乘禅法,所谓:“稠怀念处,消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披洗。至于心用壅滞,惟繁云之俦,差难述矣。”有趣的是,这两种禅法皆与少林寺有着密切的关系。

僧稠是佛陀禅师弟子道房的弟子,并且僧稠曾回到少林寺向佛陀讲述自己修禅的心得,得到佛陀的认可,称赞他是“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佛陀不仅是译经僧,而且精通禅法,他的弟子道房就以修禅著称,他收僧稠为弟子,原是接受佛陀的指示。僧稠常修的禅法是中国佛教承自印度的传统禅法,即使禅宗兴盛以后,也一直流行。

至于菩提达摩的“壁观”“理入”禅法,重视自性觉悟、心性转变,是禅宗世代相传禅法的基本内容。

因此,少林寺在中国佛教禅学传承史中也占有地位,应当进一步挖掘研究。

至于律学,必然要提到魏齐之际的慧光(480-560)。他十二岁跟佛陀出家,此后重视并深入研究律学,也是遵从佛陀的教导。在南北朝时,戒律流行的情况是:江南通行有部《十诵律》,关中通行摩诃僧祇部《摩诃僧祇律》,河淮一带通行法藏部《四分律》。慧光曾从道覆学律,撰《四分律疏》十卷,又有其节选本四卷,还著有《羯磨戒本》等。弟子有道云,撰《四分律疏》九卷;道晖撰《四分律疏》七卷,是道云《律疏》的简编;洪理著《四分律钞》;法愿是隋朝著名的律师,著《四分律疏》十卷、《是非钞》二卷。可以说,慧光及其弟子为《四分律》在中国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此后,经“洪遵—道洪—智首”,传著名律学高僧道宣(596-667),创立《四分律》南山律宗,直到现在中国佛教依用的律学体系。

佛陀扇多曾参与《十地经论》的翻译。后来,此论成为北方学者研习的重要论书,由于对其中“心”、佛性及八识等义理的理解不同,分为两派:地论南道派和地论北道派。慧光曾师事佛陀扇多,又受学于勒那摩提,为地论南道派首领。二十世纪从敦煌文献中,发现不少涉及地论派的资料,有的已收入《大正藏》卷八十五之中。听说日本学者对这些文献己开始作研究,今后中国学者也应关心这方面的研究,将地论学派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本文节选自《少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