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相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有这三种含义:一、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三、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文化有三态,亦即以古建筑为代表的固体文化(建筑文化)、以文字为代表的液体文化(文本文化)、以民俗为代表的气体文化(生活文化)。
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独特文化现象。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少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少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包括少林禅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化、少林艺术文化等。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观,它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
另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禅武精神。内禅外武是少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内外、体用、刚柔、动静的统一,这是中印文化结合的典范,更是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创造性的体现。
一、少林禅宗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派,古印度有禅而无禅宗。禅宗诞生于中国,发祥地就是嵩山少林寺。千百年来,禅宗祖庭的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武术和医学一起被称为少林“三宝”。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达摩名菩提多罗,后遇摩诃迦叶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剃度为弟子,他劝达摩前往中国传法。于是,达摩飘洋过海,历时三年,于梁大通元年(527)到达广州。后被梁武帝迎到金陵,因武帝不能“悟”达摩大乘禅法,遂北渡长江,寓居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称“壁观婆罗门”。达摩所传的禅法由于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壁观为其修行方法,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确立后称之为“教外别传”,并将其主张归结为:“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后,禅宗僧徒遍布大江南北,各地禅宗名师纷纷自立门户,于是开始分宗,并出现了许多宗派。少林寺后来传承了曹洞一宗。曹洞本属青原一派,青原行思传法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曹洞就是由唐后期的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江西高安洞山和江西抚州曹山创立的,故称“曹洞宗”。五宗在流传的过程中,沩仰、云门、法眼宗相继走向衰败,唯有曹洞、临济两宗久传不衰,并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
二、少林禅武文化。“天下功夫出少林”,作为功夫圣地,少林寺一直沿袭尚武的传统,禅武文化绵延千余年。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是目前中国武术流派中,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及近年挖掘整理出的少林功夫套路有近千套,其中僧人修练的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尚有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所在。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习练方法和品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
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功夫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这,也正是少林禅武文化的内在深蕴。
三、少林禅医文化。少林医学源远流长,特别是与武学有关的治疗跌打损伤之类的医药学非常发达,出现过许多医学大师。汉传佛教医学与民间传统中医巧妙结合形成了别有特色的中国佛教医学,例如竹林寺女科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少林伤科学派。少林医药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被尊为少林医宗。其产生于南北朝,成长于唐宋,学派形成于元,发展于明清;它与少林功夫的发展息息相关;少林历代高僧大都禅、武、医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
少林禅医,起源于少林寺,形成于少林寺,是在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的基础上,经一千多年实践融合后形成的医学流派。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以“禅定”为基本法门,以呼吸、观想、气血、经络、脉象等学说为基本理论,运用“气化”、“导引”、“点摩”等基本手段进行诊断、治疗、调养。少林禅医的养生方式表现为:以功法为导,以医药为用,以禅修为髓,以提升生命力为归,其作用在于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形式多样的气功健身疗疾诸般功法,历代高僧珍藏秘传之丰富验方,结合超绝凡俗的武技功夫,或养生延寿,或济世救人,成就无量功德。
历史上,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用的六十八穴的部位、取法、疗法及配方,开列了一百多种常见病的点穴治疗指要。十三棍僧救唐王中的寺主僧志操,也是一位著名的僧医。他入寺前曾习医十年,治疗跌打损伤,总是先用针灸,少数不愈者,再采用嵩山上的草药制成的丸、丹、膏等治疗,并著有《少室僧针灸秘经集》等。
公元1217年,东林志隆禅师出任少林寺住持,创建了少林药局,以少林医方服务本寺僧众及百姓,享有盛誉,被称为“佛门医宗”。自少林住持志隆禅师时代设立药局后,福裕大和尚在住持少林寺期间,倡导“主伤科兼修内科、儿科,医众僧兼俗疾,方为普渡众生”的僧医方针,少林药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明代,少林寺则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医疗机构和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医座(僧医的最高官职)、药局司(专门管理草药的采植以及药剂的制作)等,同时还开设寺医学堂,培养专科僧医。
近年来,在释永信方丈的发心和倡导下,少林寺组织僧医和中医药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挖掘,2000年4月,《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珍藏本历时三年终于问世,其中包含了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长老临终前传给永信方丈的少林医宗秘方。目前,该书已被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瑞典国王作永久收藏。2004年,少林寺恢复少林药局建制。
2007年,经卫生主管部门审批成立少林药局门诊部,2008年正式对外接诊服务。2011年5月28日,释永信方丈倡导并在少林寺组织举办“首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将论坛会址常设少林寺,每年举办一次,围绕重大佛医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目前,“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已经在少林寺圆满举办九届,使少林禅医走上了学术性的高端平台,并产生了国际影响,来自国内外的医药界专家学者汇聚少林寺寻宗求源,探索创新与发展。
四、少林禅艺文化。这里的禅艺,包括禅茶、禅诗、禅意书法、碑刻、绘画、建筑等。以少林寺碑刻为例,寺内现有历代碑刻塔铭六百余通(品),其中既有南北朝时期的,又有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既有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乾隆皇帝御书碑,又有黄庭坚、米芾、蔡京、蔡卞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碑、苏轼的画作《梅碑》,武则天的祈愿碑和还愿碑等,还有唐永淳二年(683年)王知敬书写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天宝九年(750年)崔琪撰文的唐《灵运禅师塔铭》、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宋代参寥书写的《三十六峰赋》、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安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明代金忠士书写的《题达摩面壁》草字碑、张钦的《千崖万壑》、日本国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及《宜山竹》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少林寺还有历代塔额、塔铭305通,早至唐朝,近至现代,品鉴每一幅作品,均给人以禅意横生、禅趣无限之感。
据载,少林寺还有一批艺术大师,如首任寺主佛陀大师便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手绘护法善神。少林寺还与古代科技发展关系密切,如著名科学家、普寂禅师的弟子一行大师便出家于此,并在此圆寂。
少林文化的普世价值已经为世界公认,并已取得良好的舆论影响力。从江泽民先生的亲笔题词“少林文化,人类遗产”,到普京总统、基辛格博士等世界各国政要到少林寺参观访问,再到近年来“少林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掀起的“少林文化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讲话中盛赞的“享誉世界的少林寺”,少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具有普世共享、造福人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