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与少林寺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泉州人,先后师从棍法大师李良钦、《赵注孙子兵法》的作者赵本学,又师从刘邦协、林瑛等人,皆一时武术名流。他本人的武艺,更是集诸大家之精华。

俞大猷早闻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由北云中奉命南征时,曾专程访问少林寺。在观看了多位以精通剑术而知名的武僧表演后,他直言不讳地对时任方丈小山宗书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

在小山方丈的陪同下,俞大猷游历了本山大小庵场及达摩面壁洞等处。见寺前有块山地,形势更奇,他说:“此地可建一个十方禅院,以增少林之胜。”小山方丈心生慨然地说:“建院之责,愚僧任之,即可平治地基以经始也。而剑诀失传,请示真诀,则有望于名公了。”俞大猷说:“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

于是,小山方丈挑选了两位年少而有勇力的僧人宗擎、普从,跟随俞大猷南行,以便学习剑技。

俞大猷在出入营阵之中,时时授二人以阴阳变化真诀,又教以智慧觉照之戒。三年之间,二人皆得真诀,虽说未入得心应手之神通,但“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功夫是学得差不多了。

此后,二人辞行,北归少林寺。他们将所学剑诀、禅戒传给寺众,所学甚深者达百人。

又过了十二年(1576),宗擎赴京师戒坛受戒并留下听经论。次年(1577)四月某日,他专程去神机营拜访俞大猷,感谢施恩,并告知普从早已去世。

师徒喜再相逢,一叙往事。俞大猷临别时赠以《剑经》,勉励其精益求精,并写诗一首相送,诗曰:“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宗擎感沛流泣,也写一诗回赠,诗云:“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

师徒作别后,宗擎将《剑经》带回到少林寺。

俞氏《剑经》专讲棍法,为一代名著。戚继光(1528—1587)评价其所讲“短兵长用之法”为“千古奇秘”。又说:“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从中可以看出,戚继光对俞大猷高超剑技的认可与赞叹!

少林武僧在获得《剑经》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传习,到明末时已获得很高声誉。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大加称颂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剑经》总诀的“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说的就是少林棍法中“五虎拦”的来源。

宗擎圆寂之后,少林寺僧普明到京师,向俞大猷汇报了十方禅院的修造情况。原来,小山方丈于工程尚未完工时,便寂然化去。接任的方丈幻休常润(?—1585),继承其遗志,命普明主持该工事。这普明是扁囤悟空和尚下第三代法孙。普明到京城后,向扁囤和尚的俗家弟子们请求资助,御马监太监张暹、卢鼎、高才,各出俸资以助之。禅院不日落成,名曰“十方禅院”。普明此次进京,主要是请俞大猷赐文勒碑,以垂不朽。

当时,俞大猷便欣然挥毫,写下了《新建十方禅院碑记》(1577年作,收入《正气堂集》),文中表示:一则愿圣天子寿考之万年;一则愿四海民物之康阜;一则是四方游僧过客有所栖止;一则是宗擎剑法又得广传。他还希望后进之行者多忠义之士,能为保卫社稷多做贡献。